整個東晉一朝,始終有權臣當道,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
司馬睿稱帝,與王家人密切相關:一是采納王導建議,離開洛陽回到自己的封地,《晉書·王導傳》記載:“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二是聽從王導的勸告,移鎮建康,躲過了西晉末年皇室鬥爭,保全了性命。三是得益於王導的謀劃,提升了在南北士族心目中的威望;四是王導凝聚世家大族,擁戴其登基。
王家貢獻這麼大,酬庸自然不小。
王導做宰相,控製朝政。其堂兄王敦擔任荊州刺史,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軍事,駐節武昌,掌握著軍事大權。
司馬睿畫諾而已。
到底誰是皇帝呀?司馬睿心裏不平衡了,他走了一步險棋。
司馬睿將王導提拔為太傅,表麵上是給王導升官了,實際上剝奪了王導的相權。接下來,封東吳舊族戴淵為征西將軍,心腹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徐等4州軍事,同時招安北方數萬流民,組成了一支軍隊,名義上是北討石勒,實際上將矛頭對準占據上遊的王敦。
又任命刁協為尚書令,總理朝政。別人還好,這位刁協為人強悍,凡事都崇上抑下,還常借醉酒之機淩辱公卿,出身汝南周氏的周嵩就稱他為佞幸小人。
平心而論,司馬睿這個人不是昏君,但確實比較平庸。局勢穩定,做個太平天子,能夠開創盛世。可身處亂世,天下洶洶,其智不足以保身。
大家都是修煉千年,可王導是老狐狸,王敦是老虎,司馬睿僅僅是隻羊。
這個小伎倆誰也瞞不過,被疏遠的王導順其自然,榮辱浮沉都不掛在心頭,備受有識之士讚譽。其實王導心裏清楚,我不言語,有人替我說話。
果然,王敦覺得有必要教育一下司馬睿,這個小舅子有點忘乎所以,必須要打屁股,而且一定要打疼。
322年,王敦自武昌舉兵,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伸冤為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建康,殺戴淵、刁協等。
這個劉隗也是奇葩。王敦反叛時,劉隗勸司馬睿盡誅王氏家族之人,戰敗後,居然投奔了敵國石勒。
“王敦之亂”過程中,王導率族中子弟,每天到台閣等待議罪領罰。
這時候,司馬睿心軟了,說王導素來忠誠正直,賜還其朝服,並召見了他。王導叩首答謝:“亂臣賊子,每朝皆有,不料出在王家。”
司馬睿光著腳走過來,拉著王導的手說:“茂弘,不要擔心,你我布衣之交,我不會難為你。”
司馬睿知道,自己這一幫烏合之眾根本不是王敦的對手,王敦兵鋒所指,望風披靡,早晚攻入建康,殺掉王導,隻會激怒王敦,到頭來是自己性命難保。這個道理,王導又何嘗不知?!
王敦想把持國政,企圖另立他人,王導不從。而且王導也明確告訴他,你也不要動稱帝的心思,政治平衡一旦打破,後果難料。王敦無法實現他的野心,隻好退回武昌。
322年,晉元帝司馬睿憂憤而亡,其子司馬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王導依然輔政。
王敦認為有機可乘,再次興兵,圖謀篡權。
在進攻健康的路上,王敦病了,而且是重病。王導就假傳消息,說王敦已經過世,率族中子弟為王敦發喪。王敦聽說自己已經死了,葬禮很隆重,既驚奇又生氣,“那算了,成全你們吧”,就真死了。
王敦之亂被討平後,王導被晉封為始興郡公,食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之職如前,特許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