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大全
打開小說大全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東晉風雲東晉風雲
致遠君

第16章

東晉建立之初,在執政權上,皇室與士族之間、南北士族之間、南渡士族之間,矛盾重重,由於王導的斡旋,實現了短暫的“微妙的平衡”,或者是“危險的平衡”。

可隨著東晉政權相對穩定,統治集團內部、統治集團預備通知集團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大了。

東晉十二帝,享國百餘年,元帝、明帝、成帝算是早期,朝廷先後由王導、庾亮執政,而在外則先後有王敦、陶侃隱執朝政。王導是元輔重臣,庾亮有“元舅之尊”,王敦、陶侃手握兵權,這四位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再往後,桓、謝之爭,再往後......內外交困之下的東晉,波詭雲譎。

王與馬共天下,元帝司馬睿登基後,發現朝中的王氏勢力過大,就開始削弱王氏的勢力。司馬睿也恰如史學家唐長孺先生所言:“他對自己的地位是很清楚的,但他又不安於自己的地位,總力圖表現自己,使士族感到他的存在。”

王敦是王導的從兄,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他對東晉政權的建立作出過重大貢獻。司馬睿初鎮江南時,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後升任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荊二州刺史,坐鎮武昌,勢力越來越大,他居然謀圖篡位。

東晉建立不久,王敦便居功自傲,“專任閫外,手控強兵,群從貴顯,威權莫貳,遂欲專製朝廷,有問鼎之心"。司馬睿十分畏懼,乃引戴淵、劉隗、刁協等人為心腹,以製約王敦。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討伐劉隗等為名,從武昌率兵東下,很快攻入建康,誅殺戴淵、刁協,然後退回武昌,遙控朝政。太寧二年(324),晉明帝下詔討伐王敦。王敦再次起兵反叛,不久病死,叛亂結束。

晉成帝在位時,又發生蘇峻、祖約的叛亂。蘇峻出身於北方大族,以軍功出任曆陽(治今安徽和縣)內史,在平定王敦之亂中立有戰功,因未被任為執政而心懷不滿。執掌朝政的庾亮為防範蘇峻圖謀不軌,召其為大司農,以削奪他的兵權。

蘇峻遂於鹹和二年(327)聯合豫州刺史祖約,以誅除庾亮為名,共同舉兵反叛,後攻入建康,專擅朝政。

不久,荊州刺史陶侃率軍平定了這場叛亂。此後,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安定局麵。

孝武帝後期及安帝時期,相繼發生桓溫專權亂政和桓玄、王恭、殷仲堪的叛亂。

桓溫在東晉穆帝司馬聃時被任命為荊州刺史,他曾率兵入蜀,滅掉割據多年的成漢政權,後來又三次北伐,威望日隆,官至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並兼任揚州牧,遂"挾震主之威,蓄無君之誌"。

太和六年(371),桓溫揮師進抵建康城下,入朝廢黜皇帝司馬奕,另立簡文帝司馬昱,並企盼"禪讓”而稱帝。桓溫未能達到目的,便在孝武帝司馬曜繼位之後,要求朝廷為自己加“九錫”殊禮,但不久因病去世,奪取皇位的願望沒有實現。

孝武帝在位後期,會稽王司馬道子執掌朝政。司馬道子窮奢極欲,並大肆結黨營私。後來,孝武帝為抑製司馬道子的權勢,派遣外戚王恭出鎮京口(今江蘇鎮江),掌握北府兵;又任命殷仲堪為荊州刺史,鎮守江陵(今湖北江陵),拱衛皇室,結果引起了一場內亂。

孝武帝死後,安帝司馬德宗繼位。司馬道子獨攬軍政大權,並引用高門士族王國寶參預朝政。由於“王國寶用事,謀削弱方鎮,內外騷動",桓溫子桓玄便在隆安元年(397)策動荊州刺史殷仲堪和兗州刺史王恭起兵討伐王國寶,後因司馬道子誅殺王國寶而罷兵。

第二年,桓玄與王恭、殷仲堪再度舉兵,結果王恭被殺,桓玄乘機吞並了殷仲堪等人的部眾,勢力強盛。司馬道子任命桓玄為都督荊江等八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伐執政的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直入建康,誅殺司馬元顯,控製朝政。次年,桓玄廢黜晉安帝,自立為帝,國號楚。後來,北府兵將領劉裕滅掉桓玄,晉安帝複位。至此,東晉統治集團的內爭暫時平息。

© 小說大全, ALL RIGHT RESERVED

DIANZHONG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