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無為,一向是亂後重建的的靈丹妙藥。
丞相末年,略不複省事,正封籙諾之。自歎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
王導向來寬厚,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別人看來,稀裏糊塗,愈益不講原則,再加上他晚年倦於理政,在國事上的參與度逐漸減少,批評聲甚囂塵上,大家都勇於以“糊塗”稱之。
聽到這些不和諧的音符,王導感慨地說:“人們都說我糊塗,後人會懷念這種風格的。”
大家的批評,其實蠻有道理。——王導推行的“政務寬恕,事從簡易”“務存大綱,不拘細目”的理政原則,給官吏貪汙、豪強兼並大開了方便之門。
門閥愈益鼎盛,寒門愈加勢薄。
王導在處理具體的事情上,也顯得不可思議。
鹹和四年,即公元329年,蘇峻叛亂,湘州刺史卞敦拒絕起兵平叛勤王,又不供給軍糧,朝廷顛複,坐觀成敗,按律應當革職治罪。戰後,實力派大將陶侃要求維護中央權威,嚴懲卞敦,以儆效尤。而王導認為喪亂之後應該務求鎮靜,隻將卞敦調職了事。
另外,郭默因平定叛亂有功,被任為右軍將軍,但他拒絕入朝,還假傳聖旨,擅自殺了江州刺史劉胤。郭默此舉形同造反,王導為了穩定局勢,害怕郭默不好製伏,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宣布大赦天下,下令把劉胤的首級割下來掛在朱雀橋上示眾,並任命郭默為西中郎將、江州刺史。
陶侃聞知大怒,致書王導說:“郭默殺方州,即用為方州;害宰相,便為宰相乎?”即日上表朝廷,請求發兵討伐。
王導答書說:“默居上遊之勢,加有船艦成資,故苞含隱忍,使其有地。一月譖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發相赴,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邪!”
陶侃看完信後冷笑說:“這是尊養時賊啊!”王導後來也自知措置不恰當,隻好令人收起劉胤首級,命庾亮協助陶侃進討,斬郭默於尋陽。
這兩個事例,是典型的荒唐事。
王導的憒憒之政,有不得已的苦衷,在這個天翻地覆的轉捩期,也確實起到了穩定政權的作用。東晉偏安,不能不說是王導的功勞。
王導是東晉王朝早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不僅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而且還有著高度的政治道德和人格魅力。
他在統治時期,麵對許多的困難和挑戰,但是他始終能夠憑借自己的才能和恰當的政治手腕,使得東晉王朝得以保持相對的穩定和發展。
在東晉王朝的建立時期,北方有異族政權的威脅,內部充斥了各種不服的士家大族,時不時還有王敦、蘇峻跳出來挑戰皇權。如何確保政權的穩定,這是當時最緊迫的問題。而王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現出了他出色的才能。他在共同抗外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政治資源和關係,保持了東晉的穩定,為東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王導正是通過不斷地調整政治陣營,維護政治勢力之平衡,使得東晉王朝得以保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