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年,良兒過得並不開心,知州府張紅掛綠處處結燈,好不喜慶。連著良兒也在族中長輩麵前露了幾次臉,每次她都是怯怯的,低著頭,聽著大人們說些“都長這麼大了”“一臉福相,怪不得能進侯府”之類的話,她想,自己在街頭挨餓受凍的時候,怎麼沒人說她有福相呢?長相又不會變的。
她想起娘親,記憶裏娘親是最能讓自己感到溫暖的人了,總是摸著她的頭,那時候她覺得什麼都不怕,隻要有娘親在,這世上再沒有什麼能讓她害怕的了。
良兒開蒙的第一句話,是娘親告訴她的,娘親說她曾聽到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她叫良兒記住,做人貴在問心無愧;所以良兒覺得,知州府裏的知遇之恩要報,王五叔叔的救命之恩也要報。
不記得柳條抽了幾次芽,侯府來了接良兒的人馬也到了,啟程那天,她遵著大夫人的意思,哭不住地流眼淚,大夫人也十分應景地哭成淚人,叫人看著這一副母女情深難舍難分好不感動,連侯府的人都忍不住動容,心想著回去定要告訴侯爺,這個小姐,家裏疼愛的很。
放下轎簾,再掀開就是另一番境遇了,此後,不知歸期。
這路上一走就是大半個月,良兒看著路邊的景色,從淡青漸變成生氣揚揚的翠綠色,花兒也都開了,她心裏漸漸鬆快起來,越發孩子氣,常拉著侯府的丫鬟們閑聊。
大家都很喜歡良兒,她聰明可愛,天真無邪,誰都願意同她玩笑,唯獨照顧良兒起居的教引緗姑姑,雖說年紀也沒多老,卻總是打扮老氣,冷著一副臉,每次丫頭們同良兒笑鬧,她總要來掃興。
“這侯府裏規矩多,姑娘還是不要太隨性的好。”
“緗姑姑,這還沒到侯府,你何必總是拘著我們。”
“姑娘你有所不知,侯府不是能隨意笑鬧的地方,一舉一動都要仔細,我怕姑娘這會子無理慣了,進了侯府怕是要失望。”
“姑姑哪裏是為姑娘著想,我看你是怕侯爺覺得你教不好姑娘而怪罪。”一旁的小丫鬟插嘴道。
“是呢是呢,聽說侯夫人才給小少爺收到房裏的青碧姑娘,就是你沾親帶故的妹妹,你怕是對良兒姑娘有氣呢。”
“可不麼,這良兒姑娘是侯爺親定的,以後是要做正房夫人,青碧姑娘最多是妾,這奴婢出身的,就算是攀上侯府的高枝兒,怕是連個側室都討不到呢。”
“你們別說了,緗姑姑是個實誠人,平日裏從不為難咱們,你們何苦這麼調笑她。”丫鬟們你一言我一語,唯有那個叫艾絛的丫頭說句公道話。
聽她們這麼說,良兒心裏怵得很,又很是疑惑:大夫人曾說,這和苓姑娘定親的侯府二少爺年紀略小些,自己去侯府後要先將養幾年,要等到三少爺束發之年才行定親禮的;自己這個時候過去本就有些早,怎得又收了一個在房裏?
她雖滿心疑惑,卻深知謹言慎行少說多看的道理,一聲不吭,仔仔細細聽著侯府裏的人都說了些什麼,說不定哪一句,日後能派上用場。自己在侯府無依無靠,隻能謹慎走好每一步。
“姑娘,姑娘。”
良兒正想著,忽聽得緗姑姑在轎子外麵輕輕喚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