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枝意在宮門外駐足了良久,隨即有一步步邁進了這座埋葬著無數冤魂的地方。
她曾入宮多次,對此自然熟悉。
但此刻不能展露出絲毫對宮內道路的熟識。
交過腰牌踏入宮門的刹那,她便走到一旁的位置等待著,目光平靜而正視前方。
宮門外早已等候多時的老太監見此暗自點頭。
這倒比他往日見過的那些個高門之女的儀表還要好些。
他走上前行了個虛禮。
“這位小姐可是在等普渡大師?”
沈枝意看隻看了一眼便認出此人的身份。
畢竟他手中的拂塵是壽康宮那位親賜的。
“正是。”
“在下沈府沈枝意,接了普渡大師的腰牌,因而在宮門內等候,不敢走遠。”
沈枝意偏要裝作不知情。
如此才像個初入宮廷的官眷。
“那便請沈姑娘移步壽康宮吧。”
“太皇太後特派雜家在此傳召。”
沈枝意再次行禮。
“臣女謹遵太皇太後懿旨。”
“有勞公公帶路。”
一路無言。
在老太監的帶領下,沈枝意一路途徑了無數宮殿,也瞧見了無數名貴的花木。
這些於她而言並非什麼稀罕之景。
因此,她一直不緊不慢的跟在老太監偏後的位置,始終沒讓自己的目光落在宮內的布置上一分,讓人挑不出錯。
壽康宮是除去皇帝居所外,宮內景色最好的宮殿。
這裏景如其名,承載著福壽安康的寓意。
踏進外院之時,便有一簇清幽的花香。迎麵傳來。
聞之心神寧靜。
沈枝意悄然屏息。
這花雖是從江南運來的名種,堪稱一朵寸金。
但也有種罕為人知的習性。
一旦有水滴灑落其上,便會產生一種依托花香傳播的毒素。
常人聞之時間越久,毒素便在體內堆積的便越多。
久之,聞此香者會變得行動遲緩,身子僵硬乏力。
這一點也是沈之意在神醫處為祖母求藥時得知。
當時此花就種在洛神醫居所的院門兩側。
沈枝意不告自往,在院門外跪求施藥,隻聞了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有些腿軟。
幸而得了洛神醫的解藥,及時服下後,病症才徹底消弭。
沈枝意暗自記下了此事。
隻是不知壽康宮前的這幾株......是因名貴而栽種在此。
還是何人有心為之。
“沈小姐在此稍侯,待雜家向太皇太後通稟一聲。”
在老太監忽然回頭時,沈之意適時的止住了思緒,依言停在殿門外。
先前所見那些隻算得上是外院。
隻有深隱其中的這座透著肅穆的宮殿,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壽康宮。
沈枝意在此處足足站了小半個時辰,才被先前帶她前來的那位老太監喚進殿門。
她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謹慎。
腳步輕緩,目光沉穩。
走至垂簾外時,行跪禮。
“臣女沈枝意,叩請太皇太後金安。”
“願太皇太後洪福齊天,歲歲安康。”
轉瞬之間,一道略顯蒼老,音色卻不減洪亮的聲音從簾後傳來。
“好一個歲歲安康!”
“你這請安倒是將哀家的心願說了出來。”
“平身吧。”
聞聽這帶著笑意的話語,沈枝意心底鬆了口氣。
她前世隻聽聞太皇太後不問世事,與各宮之人接觸都不多。
如今看來,隻要今日這趟問話不是她老人家有心刁難,自己隻需按其問詢回答便可。
“是。”
沈枝意起身垂眸。
“今日喚你前來並無要緊事,不必拘謹。”
笑意散去後,垂簾後的聲音再次回歸平穩。
“哀家素愛禮佛,對於尋經問道一事也頗為關心。”
“聽聞你對經書注解頗有見解?”
“不妨與哀家一同探討。”
聞言,沈枝意言辭恭謹。
“回稟太皇太後。”
“臣女閑暇之時確會翻閱經書,但所讀之書甚少,見識粗淺,怎能與太皇太後您的見解相提並論。”
沈枝意話音剛落,便有兩位小太監將垂簾前的一口鎏金木箱打開。
“無妨。”
“你隻說你的便是,哀家在此聽著。”
“此處除了哀家外別無旁人,沈小姐且當是兩位禮佛之人閑談。”
太皇太後的語氣轉而變得溫和,倒像是生怕沈枝意因為身份顧慮而未將心中之言說全。
“哀家早年間從一位當世高僧手中得了一套經書,對其中所言頗為認可卻始終未悟出真理。”
“不知沈小姐可見過這套書?”
雖然對方所言極盡溫和平常,但沈枝意心裏清楚。
若她答錯了一句,這“閑談”說不準就變成了一場向她而來的殺身之禍。
幸而昨日那位大師的一句話提點了沈枝意,讓她在應對此事時有了旁的打算。
接過太監遞過來的其中一本書後,沈枝意珍重的翻開第一頁。
關於這套書,她隻記得三分之一。
若將整套經書分為上中下三冊的話,她便隻記得上冊。
而這本剛好是上冊第一篇。
“臣女看過此書。”
“但隻是通讀過其中一部分,未見全冊,了解到的經史零散不齊,還並未形成見解。”
“還請太皇太後恕罪。”
沈枝意回話的語氣略帶遺憾。
既然太皇太後已經得知她看過這書。
今日再這般不經意的發問,便隻有可能是在試探。
沈枝意曾經確實在裴家見過這書的全套,卻不知其中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保險起見,她雖是承認此事,但也在盡量往無知的方向上去說。
垂簾後的音色明顯拔高了幾分。
“在何處見過?”
“看了多少?”
“是十冊還是二十冊?”
一連發問幾句後,似是意識到自己這般語氣有些不妥,太皇太後收斂了些許話意。
“哀家對此事一向看重,所以心急了些。”
“沈小姐莫要因此有什麼顧慮,如實回稟就是。”
沈枝意將第一篇書合上,遞還給身旁的太監。
“是。”
“臣女定當知無不言。”
再次行禮後,沈誌毅不卑不亢的回答道。
“回太皇太後的話,臣女曾在幼時見過此書,但年歲久遠。”
“隻記得是在夢中所見。”
“當時煙霧繚繞,有一錦衣老者說......此物盛有天下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