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嫻父輩中,大姑是老大,父親是老二,叔叔老三。
大姑一家務農,她生養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表姐已經嫁出去,大表哥也已經成家。還有個20歲的二表哥,和一個15歲的小表弟。
一大家子的事情,都需要這個大姑操勞,娘家的事情也顧不上太多。但對她這個侄女,一直都是很好的。
崔嫻騎著自行車,直奔京郊通縣的大姑家。一路上沒停歇,騎了1個半小時。
站在院門口,看到被收拾的整齊的小院子,一看就是會過日子的人家。院子裏的人看到大門口站著的她,抬頭遮擋住陽光,仔細端詳,開始並未認出來。
片刻之後,大姑才快步走到門口,“大侄女,你怎麼來了,怎麼來的。”許久不見,對這個侄女也是惦記的很。奈何車馬慢,就算單程一個多小時,去上一趟也要半天的光景。
崔嫻把自行車推進來,“大姑你還好吧。”
很濃烈的親情,讓她也無法忽視。
大姑拉著她進了屋子,把家裏能吃的都拿出來,著手燒水準備殺雞。
“都是自家養的,好吃著呢。”大姑也沒問,她來是幹什麼。隻是想給幹瘦的侄女,做頓好的。
崔嫻坐在小板凳上,“大姑,我來是想問問,我手裏的指標你想買嗎?”
聽她提及指標的事,處理雞的人停下手。抬頭有些詫異的看著她,“那指標,是你爸留給你的。是個鐵飯碗,靠著這個以後不愁吃喝,還能找個好對象。”
聽著這,崔嫻明白,大姑是真的心疼她,為她著想。一個姑娘家家的,在他們眼中,有個好工作日後才能不被婆家瞧不起。想過好日子,也還是要依仗男人。
或許那是很多女孩子想過的日子,但不是崔嫻的。
“大姑,我沒辦法去廠裏上班了。”崔嫻把嬸嬸給她報名當知青的原委,跟大姑解釋完。“500塊,指標就賣給你。不過盡快籌錢辦理,廠子那邊催的緊。”
大姑當然動心,一個工作名額就是個鐵飯碗。多少人擠破腦袋都想要一個,她也想讓兒子有個好前程。
確定崔嫻去廠裏上班的事,沒轉圜的餘地,趕忙點頭答應。這是天大的好事,別人求都求不到。隔壁村老王,找關係賣人情,一個指標花了一千多。
大姑說馬上籌錢,盡快給她送過去。
崔嫻吃的很滿足,回程的時候,大姑還給她裝了一袋白麵和一瓶菜籽油。
賣指標的事情解決了,崔嫻回去路上也不著急。騎著車子到了胡同口,看見宋坤站在四合院門口。
白天的他,跟那天晚上的他給崔嫻的感覺不太一樣。
正巧陽光灑在他頭上,整個人看上去更陽光帥氣。走近了,發現這人還挺高,至少比她高一個頭。
好奇的問他,“你有多高?”
宋坤正在做心理建設,冷不丁的被問了個問題,機械的回答1米83。
見她也沒有再說話,憋了半晌支吾的問,“那晚、那晚我迷糊的記得,是睡在你旁邊。你沒對我做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