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禦聽得也很是興奮。
看來這個時代火器局的匠人,還是有著一定的科研基礎的。
對於這些火器,確實也不需要太高深的科學水平。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年輕的小匠人,望見火器局監事大人來了。
趕緊就喊道:“李公公來了!”
像是兵仗局,火器局,甚至匠人所這些宮中負責鑄造東西的地方。
都是宦官擔任主官來監管這裏。
而不是外麵的官員來管。
直接聽命於皇帝,為皇帝負責。
這也是直至如今,這幾個地方的情況外麵那些大臣們也不知道,最近這裏在鑄造火器,因為你哪怕是匠人師傅們也都是在緊挨著的不遠皇城外的一片劃出來的城區居住,那裏也有專門的錦衣衛在暗中盯著。
隻要膽敢泄密的,都是誅九族。
所以百官們一向也很遠離這些匠人師傅們,更重要的是,他們也看不起這些手藝人。
瞧不起這一群他們眼中低賤的手藝貨的師傅們。
最為要緊的一點是,他們自認為自己這一群人是高貴的士大夫們。
一眾匠人師傅們轉過身來,急忙拜見李公公。
也就是監事大人,卻不想的是,監事大人身旁還站著一個人。
一個身著龍袍的十六歲少年!
這種地方穿龍袍,大明朝還能穿龍袍,而且還是一個少年。
能是誰?
不正是大明新帝,大明朝新登基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嗎!
“啊,是皇上!快快快,行禮。”
“皇上怎麼來了!”
“快快快,別看了,找死嗎?快快跪著!”
“跪下啊!”
“皇帝來了!”
一瞬間,所有人們都麵朝著朱禦跪了下來,然後俯首跪拜,開始山呼萬歲。
別的不說,看著一百多個人齊齊跪下,山呼海嘯的山呼萬歲。
這樣的場景,最近朱禦也已經習慣了!
自己就是皇帝,自己得保著大明朝!
“全部起來吧,這裏學徒跟師傅們都過來,告訴朕圖紙上的東西,你們有哪裏不懂的地方,問朕,朕告訴你們答案,不要覺得奇怪,這些圖紙是朕派人海外搜尋而得,那個負責搜尋的人,也告訴了朕關於這些圖紙的一切信息,你們想必一定有不明白的地方。”
一眾師傅們,一個看一個的,覺得很害怕的模樣。
李公公這個時候站出來,很是不客氣的說道:“陛下讓你們問,你們就趕緊問,不然就治你們的罪,趕緊起身研究圖紙,然後問出問題來了!”
李公公是金英的幹兒子,也是朱祁鈺可以信任的人。
一聽火器局的監事李公公都發話了。
所以趕緊一個個為首的老師傅們都起身開始拿著圖紙,顫顫巍巍的發問。
至於那一百多個他們的學徒,卻也老實巴交的跪著。
朱禦心中一笑,這個時候說道:“這個月這裏的每個人都加十兩銀子。”
一聽加錢有賞賜,誰能不高興!
一年他們也不過三十兩銀子。
學徒更慘也就一年也就十兩不到。
現在一下子就得了十兩銀子。
大家都知道,這是陛下的恩賜,所以一個個不由得膽子大了起來。
更是開始叩首謝恩!
有了賞賜後,大家更上心了,老師傅們拿著圖紙不由得問出了一堆問題。
朱禦都一一的解答,都是一些很基礎的物理跟化學知識,關於的都是圖紙上不同的地方,也有一些關於計算數學的小問題,也隻是做加減法的事情,都是很基礎的東西,老師傅們鑄造火器,但是憑借的確實隻是經驗,而不是數理化知識。
他們有的都是經驗,而不是數理化的知識。
在火器局一直待到了下午,老師傅們全部收獲良多。
更是將這些圖紙上的所有東西都搞明白了。
這個時候,朱禦問道這裏的一個七十三歲的老師傅:“這位師傅,三十天內,我給你們從工部調集人來幫你們,你們日以繼夜的趕製火器,三十天內能做多少門火炮,多少把火槍,還請告訴我。”
朱禦問了之後,這個老師傅沉思半響後,說道:“陛下,如果能將兵仗局跟匠人所的那幾十位師傅也調過來,還有他們的學徒的話,我們這裏就有幾百人了,這幾百人都是可以掌握一定鑄造精巧工藝,有著巧手和思路的人,隻要有圖紙,照著做就行!”
老師傅又道:“然後再調人給我們這幾百人指揮著做,隻要五千人,三十天內,加班加點的話,就能趕出紅夷大炮三十門,佛朗機炮五十門,燧發槍一百把,工部再按照這個精鐵冶煉方法來鑄造大量精鐵給我們。”
朱禦大手一揮說道:“朕都答應你們,李公公你來負責聯絡工部,工部的人提供精鐵就行,按照以前的規矩不準打聽火器鑄造之事,讓他們提供足夠的精鐵數量,按照精鐵冶煉方法來鍛造熟鐵提供給火器局!”
朱禦又道:“然後兵器局那裏的師傅也調過來,匠人所也不要做宮裏的小玩意了,全部調來做火器,戶部也要征召民間匠人五千人,全部送進火器局來三日內全部征召完成!”
最後,朱禦想了想說道:“然後錄的話,來做活的每個月十兩銀子,這三十天做完之後,民間征召來的匠人們之中,若是有要留在宮中的師傅們,也都錄用,到時候再分配他們去兵仗局,還是火器局或者是匠人所!能者,優先留在火器局。”
李公公躬身領命!
幹爹已經交代了。
陛下此事十分的重要。
所以李公公也不冒著殺頭的風險不認真。
更是將陛下的每一字都給記住了。
朱禦離開火器局後。
望著夕陽西下的紫禁城。
不由得深吸一口氣。
自己定要改變曆史,要讓大明萬世流芳,萬代不絕。
自己要做那千古一帝一樣的人!
難得成為一次皇帝。
定要讓日月山河,璀璨在天地之間。
大明永存!
從火器局離開後,朱禦直奔內閣值班的地方。
三楊跟兵部尚書楊碌此時還在這裏。
他們在統籌調配各地軍隊前往居庸關。
想著抵抗瓦剌的大軍!